来宝资讯

21世纪,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科中最新兴、最具活力的学科,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。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,技术手段不断推陈出新,日益呈现高度综合化的发展趋势,传统的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,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当前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,如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,细菌基因组DNA提取,PCR扩增,基因重组等。然而,开设这些实验项目需要培养癌细胞、细菌,用到丙烯酰胺、EB(溴化乙锭)、DEPC (二乙基焦碳酸酯)、氯仿( CHCl3)、DMSO(二甲基亚砜)等有毒有害物质,如果操作使用不当,将对环境和人身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。

一、实验室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 

1.1 实验产生大量废弃物 由于实验教学任务日益繁重,实验室产生的固 体、液体、气体废物越来越多。这些危险废物如果 得不到有效管理,任由学生随意倾倒排放,将给校 园及周边环境带来严重危害。

1.2 有毒有害化学药物 在核酸鉴定实验中常用的溴化乙锭(EB),可以嵌入碱基分子中,导致错配,是一种强烈诱变剂,且此药品半衰期长,危害性强,将可能导致实验技 术人员身体发生癌变。又如配制奈氏试剂需要用汞,汞是一种剧毒物质,为银白色的液态金属,常温 中即有蒸发,可通过呼吸道、皮肤或消化道等不同途径侵入人体,一旦发生操作不当,会对实验技术人员造成损伤。

1.3细菌(微生物)污染   有些实验需要培养细菌,对于致病性不强的菌种,往往会麻痹大意。但细菌可能产生变异,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由非致病菌转变为致病菌,如果人体感染就非常危险,特别是身体上有伤口危险性就更大。如果没有被严格消毒处理,那么这些致病菌就 可能会危害师生健康,甚至污染环境,危害周围更 多的人与生物的健康。

 

二、实验中各种废物的处理

    绝大多数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、实验后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固体废物、废液,决不能随意倾倒,以免对环境及人体造成污染、损害,一定要分别妥善处理。

2.1 可重复使用或能回收的试剂在实验教学中,对于一些可以重复使用的试剂,如蛋白质染料(氨基黑 10B); 以及经过活性炭滤处理就可重新使用的试剂,如漂洗液,任课教师应注意提醒学生回收,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,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。

2.2实验耗材和生物材料的处理  实验中废弃的一次性吸头、手套、EP管都需要经高温高压灭菌 后,深埋; 废弃的玻璃制品和金属物品应使用专用 容器分类收集,统一回收处理; 实验废弃的生物活 性实验材料特别是癌细胞、细菌以及剩余的液体或 固体培养基必须及时灭活和消毒处理,以减少污染,保护环境。

2.3常用有毒有害物质的处理  在实验操作中,应注意下列有毒有害物质的处 理,以最低限度的减少对人体的损伤和环境的污染。

(1) 蛋白质分离中作电泳支持物用的丙烯酰胺,具神经毒性、致癌性,聚合后毒性消失,操作者需戴口罩、手套在通风橱内进行,聚合后的聚丙烯 酰胺凝胶没有毒性,可随普通垃圾一起扔掉,千万不要倒入下水道。

(2) 鉴定核酸的琼脂糖凝胶中常需要加入EB,由于其具有致癌性,操作时应戴手套,对于含EB的溶液也需要做妥善净化处理: EB 溶液先用水稀释至 0.5ug/ml以下,每 100 ml 溶液加入100mg活性碳,不时轻轻摇荡混匀,室温放置1小时,滤纸过滤,将活性碳与滤纸密封在塑料袋中作为有害废物丢弃。添加EB要使用固定专用的玻璃器皿,EB接触物需深埋入地下。随着实验技术 的发展,出现了一些低毒性的EB替代物,如核酸染料,逐渐可以替代EB,建议可以广泛使用

(3) RNA 提取中用到的 DEPC (二乙基焦碳酸酯),能抑制RNA酶,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。操作时戴口罩,在通风橱中进行,沾到手上应立即冲 洗。

(4) 氯仿,作为一种蛋白变性剂用于 DNA 和 RNA 提取,主要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,具有麻 醉作用,对皮肤、眼睛、黏膜和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 作用和腐蚀性,易损害肝和肾。操作时戴手套在通 风橱里进行,废液收集后埋入地下。

(5)  含有酸、碱、氧化剂、还原剂及无机盐类的废液,也不能随意处理,应按无机类废液的处理方 法,首先把它们分别加以中和; 然后,若有机类物质 浓度大时,用焚烧法处理。

最新资讯